MK体育新闻
MK体育(访问: hash.cyou 领取999USDT)
经济总量连续翻番上台阶。浙江地区生产总值(GDP)从1949年的15亿元、1978年的124亿元跃升至1991年的千亿元、2004年的万亿元,2008年、2011年、2014年、2017年、2019年、2021年、2023年分别跃上2、3、4、5、6、7、8万亿元台阶。2023年达82553亿元,占全国的6.5%,在全国各省市区的位次由1952年的第11位、1978年的第12位升至1994年的第4位,保持至今已连续30年。人均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2元、1978年的331元增至2023年的125043元(2017年跨入世界银行国别收入分组标准高收入经济体门槛),在各省市区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6位升至第5位。按可比价格计算,2023年GDP比1949年增长785倍,年均增长9.4%,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。
1949年,浙江产业结构层次低,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,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8.5∶8.0∶23.5,1978年调整为38.1∶43.3∶18.7,2023年进一步调整为2.8∶41.1∶56.1,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。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2.3亿元、1978年的47亿元增至2023年的29412亿元,居全国第3位,按不变价格计算,年均增长12.4%;服务业增加值由5.5、23.1亿元增至46269亿元,居全国第4位,年均增长9.6%。通过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“一号发展工程”,新产业蓬勃发展。2023年,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,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,占GDP比重突破50%,居全国各省市区第4位(中国信通院发布)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9867亿元,占GDP的12.0%。2022年,“三新”经济增加值占GDP的28.2%。旅游、文化及相关产业总产出和金融产业总收入超万亿。规模以上工业中,新能源产业、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升至5.0%、46.2%和33.3%。
对外贸易跨越发展。浙江大力推进“地瓜经济”提能升级“一号开放工程”,货物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.70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48998亿元(6968亿美元),居全国第3位。其中,进口由0.18亿美元增至13332亿元(1895亿美元),居全国第5位;出口由0.52亿美元增至35666亿元(5073亿美元),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区的位次由第11位升至第2位,占全国的比重从0.5%升至15.0%。出口结构不断优化。2023年,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升至45.6%和9.0%。对“一带一路”沿线.1%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96年的4.9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848.6亿美元,居全国第一方阵。
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。1997年,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的省份;2007年,成为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乡镇的省份。2015年,26个欠发达县一次性全部“摘帽”,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户,成为全国第一个较高水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。2020年,“两不愁三保障”、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、集体经济薄弱村等问题,实现“三个清零”。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力度持续加大,2018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城乡同标,2023年达到每人每月1149元。近年来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位数增长,2023年达到21440元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自2020年起连续4年保持在2以内,11市中最高与最低市倍差降至1.56,是区域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。
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。大都市区建设稳步推进,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、省域中心城市、县(市)域中心城市、重点镇和一般镇构成的五级城镇体系不断完善。城镇化率由1949年的11.8%、1978年的14.5%,提升至1990年的31.2%、2000年的48.7%和2023年的74.2%,列广东、江苏之后,居全国各省区第3位,由1978年的比全国低3.4个百分点转为1990年、2000年、2023年分别比全国高4.8、12.5和8.0个百分点。城镇环境不断优化。2023年,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15.46平方米,城市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8.45%,生活垃圾无害化达100%,用水普及率、燃气普及率均为100%。全省11个地级市全部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。
“千万工程”扮靓美丽乡村。自2003年实施“千村示范、万村整治”工程,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提升。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,2023年,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93.2%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、生活污水处理设施、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行政村基本覆盖。统筹推进路、水、电、网、气、能等基础设施城乡互联互通。2023年,全省推动畅达、平安、智慧、共享的“四好农村路”2.0版高质量建设,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90.6%,行政村通双车道及以上公路占比85.8%,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。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超90%,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.99%,5G网络、光纤资源实现重点行政村全覆盖。加强农村燃气供气规范化建设,通天然气的村比例为17.6%。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,完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和新能源汽车服务网络,新能源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村占比达26.3%。城乡公共服务同标同质加快推进,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实现全覆盖,农村标准化学校基本达标;村卫生室规范化率逐年提升;农村文化礼堂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。深化和美乡村“五美联创”,建成和美乡村示范村(未来乡村)292个、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22条、历史文化(传统)村落262个,和美乡村覆盖率为25.5%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“四治融合”乡村治理机制,累计建成省级善治(示范)村10530个、清廉村居13972个,数量均居全国首位。
生活品质极大提升。城镇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由1949年的106和51元,1978年的301和157元,增至2023年的47762和30468元。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3年的20610元增至2023年的42194元。2023年,居住、交通通信、教育文化娱乐(含旅游)、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占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分别升至24.8%、15.4%、10.6%和7.0%。城镇、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到10平方米分别增至48和70平方米以上。居民消费多样化,物质极为丰富,品质极大提升,出行有汽车、高铁、飞机,通信有智能手机视频电话,购物有电商、APP送货到家。2023年,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64.7辆、空调220.2台,空气净化器、烤箱、洗碗机、扫地机器人已进入平常百姓家。
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。科教兴省、教育强省全面实施,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,义务教育加快均衡发展,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,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。2023年,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5.6%,学前3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普及率在99%以上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49年的20%左右提升至99.99%。初中1794所,在校生173.47万人,普通高中650所,在校生88.76万人,普通中学在校生是1949年的48倍;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46所(不含技工学校),在校生50.3万人,是1949年的61倍。高等学校由1949年的4所增至109所,在校学生由0.3万人增至145.6万人,其中,研究生增至16.4万人;毕业学生增至39.7万人;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67.5%。每万人在校大学生(含硕博)220人,是1949年的148倍。
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。2017年、2019年,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连上3千亿元、4千亿元台阶,2023年占GDP的比重超7%。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,2023年末,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02家,文化馆102个,文化站1366个,博物馆431个,农村文化礼堂建成率100%。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覆盖所有县(市、区),乡镇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覆盖所有乡(镇、街道),公共图书馆虚拟网络基本全覆盖。广播人口覆盖率99.82%,电视人口覆盖率99.89%。文化保护不断加强,拥有杭州西湖、京杭大运河、江郎山、良渚古城遗址等4处世界遗产,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7个,总量居全国首位。文艺创作活跃,2023年,共有图书出版社15家,出版期刊241种,公开发行报纸63种,出版规模和出版物品种居全国前列;制作影片50部,电影票房收入40.2亿元。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日益丰富。
健康浙江高水平推进。一方面,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。2023年,全省卫生机构数由1949年的288家、1978年的6939家增至3.8万家(含村卫生室),医疗机构床位由0.6、6.2万张增至40.6万张,卫技人员由1.1、8.1万人增至66.3万人,其中,执业(助理)医师由0.9、3.3万人增至26.6万人。每万人拥有床位61.3张,是1949年的21.9倍;每万人拥有执业(助理)医师40.1人,是1949年的9.3倍。另一方面,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。2023年,平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38岁提高至82.4岁,居北京和上海之后,列各省区第1位,相当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。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.55/10万,婴儿死亡率降至1.44‰,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2.47‰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提升,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。
政府数字化转型走深走实,“整体智治、唯实唯先”的现代政府建设稳步推进,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前列。“浙里办”“浙政钉”“浙里督”迭代升级,推出了一批场景化的多业务协同应用,“互联网+监管”持续推进。2023年,“浙里办”用户突破1亿,初步建成“掌上办事之省”“掌上办公之省”。法治政府加快建设,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率先突破,行政复议机构和行政争议调解中心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,行政复议改革模式在全国推广,法治和公共安全体系不断健全。2023年,每万人拥有律师数由1985年的0.36人增至6.4人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(包括工矿商贸企业、道路运输、水上交通、渔业船舶、铁路运输事故)764起、死亡635人,已连续20年“双下降”。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降至万分之0.77。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提升至98.88%,连续20年居全国前列,被认为是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。